艺术展览

城•查无此人——当代性与青年艺术家的集体反思

开幕: 
2014.07.19 15:00
展期: 
2014.07.19 ~ 2014.07.31
展览介绍: 

研讨会:2014年7月19日下午15:30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慧忠路9号炎黄艺术馆1、2层展厅

“城•查无此人——当代性与青年艺术家的集体反思”艺术展为清华学派第三次大展,参展的艺术家多为清华学派成员,清华学派不拘泥于清华美院,而是将当代人文环境作为着眼点,把艺术作为介入生活、大众以及完成时代使命的方式,以完全开放的姿态与社会各界进行广泛交流。本次展览参展成员包含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多个院校背景的青年艺术家,还有来自香港艺术家,一起参与到当代城市与创作主体、当代性等问题的讨论中。

当代青年艺术家很多人不谋而合地反映城市生活的困境。“查无此人”,首先反映出青年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虚无感,其次反映的是当代生活对人过度身份化后的空洞现实,再者,“查无此人”用一种近乎生硬、权威的语调,呈现出青年艺术家对当代社会反思、戏谑又略带嘲讽的姿态。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对作为主体的“人”一直是采用一种半回避的姿态,而当代性则是对主体的持续关注。当代性的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是讨论不完的,也只有“当代性”的概念才能摆脱既定历史时段,不断地丰富主体、关注主体。安德生认为,当代性概念既指审视作者生活时代语境中作者创作的各方面特征,又指让观者意识到作品与当前知性关注的相关性。虽然这个定义没有涵盖当代性的丰富意义,但是明确涵盖了作为观者和创作者的双重主体。“当代是一切共存”。在场性和一致性是当代性的首要结构特征。伊万诺娃认为,“持续当代性(persistent contemporanaeity)才是真正的当代性”,而且是一种“朝前看”的当代性。而对于真正的人的主体而言,当代性是生命存在的此在性。“查无此人”展览中的作品,有对“此在”的质疑,有对公共性的诘问,有对公共事件的拷问,有对现实边界的戏谑,这些正是对“当代性”这一命题进行的集体反思。

“查无此人”,既是对创作主体的反思,也是对当下艺术机制的一种戏谑。

展期内,主办方将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著名批评家、艺术市场名流作为嘉宾,并同时伴有研讨会、跨界沙龙、公众交流项目等,展览将持续两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