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艺术馆

        炎黄艺术馆、黄胄美术基金会创建人,新中国美术的奠基人之一黄胄先生(1925-1997),是新中国美术的开拓者,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和影响,是20世纪中国画界开宗立派的画家。

        黄胄先生姓梁,原名梁淦堂,字映斋。河北蠡县人。1942年从师学画。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西北军区画报》和《战士读物》记者、编辑,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军事博物馆创作员,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顾问,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美协第三届常务理事,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黄胄先生1946年两赴黄泛区,以速写、写生、漫画反映了灾民们的苦难生活,并确定了自己的艺术思想和道路。创作了《家住水晶宫》、《还家行》、《遍地汹汹黄水》、《小秃儿》等,这些作品引起社会重视,是其艺术上立命之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黄胄先生艺术上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为推动中国画的改革起着重要作用。他因工作的需要,深入到青海、新疆、西藏的基层,创作有《爹去打老蒋》、《帐篷小学》、《苹果花开的时候》、《打马球》、《庆丰收》、《洪荒风雪》、《载歌行》、《巡逻图》、《藏童上学》、《红旗谱》插图等。其中,《洪荒风雪》获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金质奖。从基层调至北京以后,他的视野更开拓,更进一步地向世界优秀美术作品和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艺术学习,形成了写实和传统用笔用墨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在七八十年代,黄胄先生的艺术更加精湛、完善,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积极乐观、热情好客、生生不息、奋发向上的社会主旋律,场景宏大,人物众多,也是历代中国画中少有的。他先后为钓鱼台国宾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中国民航等公务场所创作了巨幅《欢腾的草原》、《叼羊图》、《牧马图》、《八月的草原》、《姑娘追》等经典作品;创作的《百驴图》、《松鹰图》等多幅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了日本、南斯拉夫、美国、苏联等国家的元首和企业家,这些笔墨雄健、造型简练、色彩鲜明的作品代表了当代中国画的新成就。改革开放以后,黄胄先生以自己的画作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在日本、新加坡、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地进行展览、讲学,展示中国发展状况。

        毛泽东主席曾称赞:“黄胄是新中国培养的青年画家,他能画我们的人民。”他的画风曾在社会上引起“黄胄风范”,很多学子学习黄胄先生的画和画法,在创作实践中取得显著成绩;他坚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走生活之路,以“必攻不守”的精神做人做事,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黄胄先生深感祖国的文化艺术瑰宝在流失,优秀的艺术作品缺乏良好保存、展示、学习和研究的场所,他倾其全部精力和财力,团结海内外有识之士,建造了这座综合型的大型艺术博物馆——炎黄艺术馆。

        1997年4月23日,黄胄先生病逝于广州,享年72岁。

* 关注炎黄艺术馆微信订阅号(yham0928),可查阅“黄胄艺术专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