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馆动态

【展览延伸阅读】梁缨:写在“炎黄痴子——黄胄作品展”之前

文/梁缨(黄胄美术基金会理事长)

为筹备此次“炎黄痴子——黄胄作品展”,我们整理了黄胄美术基金会和炎黄艺术馆所藏黄胄先生数千件速写、手稿及文献资料,同时也承蒙一些机构和个人拿出自己的珍藏,丰富和完善展出内容。以此为依托,展览向公众展示黄胄先生自20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所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风华正茂之时所创作的《亲人》(1964)、《巡逻》(1965);历经十年浩劫以后,重提画笔创作的《曹雪芹》(1976)、《飞雪迎春》(1976)、《广阔天地大有作为》(1976)、《庆丰收》(1976)、《日夜想念毛主席》(1976);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以“必攻不守”的创作精神,走“生活之路”回到边疆曾生活之地,重新学习和提炼之后创作的《欢腾的草原》(1981)、《听琴图》(1985)、《姑娘追》(1986)、《套马图》(1987)、《帕米尔之舞》(1988)等重大题材作品。

这些作品已为大众熟悉。虽然对作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但在选择过程中,我们仍被黄胄先生创作中为追求一个理想形象而画上数百张速写,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倔劲儿”所感动。因此,在展览中我们也力求呈现黄胄先生创作与速写手稿的呼应关系,以及从他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克服难点等角度,为观众呈现一位鲜活的中国人物画家敬业刻苦的探索精神,以及一个曾为一根线条、某个表情而煎熬苦恼,但同时也为攻克难关而欢欣鼓舞的真实的艺术家形象——就像在所有行业勤勉工作、值得尊敬的人们一样。

1991年开馆的炎黄艺术馆,是中国第一家民办公助的大型艺术博物馆,也是黄胄先生在世时的“最后一件作品”。它的建成,凝聚着执著热爱祖国与人民、与共和国命运息息相通的老一辈艺术家“一腔热血和赤胆忠心地为发展中国艺术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在海外对中国尚不了解之时,黄胄先生把炎黄艺术馆建成北京的地标建筑,并以此为平台向世界讲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人民向往和平美好的朴实愿望,促进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足足可见他的个人能力和魅力。

炎黄艺术馆成立25年了,父亲黄胄先生也离开我们已经20年。25年是百年世纪的四分之一,以一个人的年龄来计算,正是朝气勃发的青年时期。在国家鼓励不同地域文化交流、民营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代艺术与世界思潮自由碰触的今天,炎黄艺术馆的出现和几代炎黄人在中国画、民族艺术的发展之路上做出前瞻性探索,已被发展的时代证明是正确的。如今,炎黄艺术馆庭院中,父亲当年和园林局专家亲手种下或移植的树木已亭亭如盖,门前以“炎黄艺术馆”命名的公交车站也是人流如织,作为北京市标志性的文化设施,炎黄艺术馆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在馆庆25周年之际,炎黄艺术馆、黄胄美术基金会联合推出本次展览,在回顾黄胄先生这位二十世纪杰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乐观豪放、积极向上、必攻不守的艺术人生之时,也希望“可畏”的后生们可以循着黄胄先生和他的时代在艺术中留下的痕迹,继续在新的世纪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