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馆动态

石涛《面壁图卷》

文/杨洁

石涛《面壁图卷》局部

(清)石涛《面壁图卷》纸本 19.7x312厘米

题跋:高人修白业,朝对白龙潭。石上呼龙出,岩构一草庵。何以疗晨饥,采药常盈担。种桃不计岁,面壁遗尘贪。只明峰六六,莫辨语三三。从人问迷津,引手当指南。伊余惜仙源,梦寐怀老聃。一转忽十载,春风乘兴探。褰裳共踬躅,握手对烟岚。石涛济山僧。

石涛《面壁图》按诗中“六六、三三”句似禅语,又似指武夷九曲三十六峰,石涛曾游武夷作《武夷九曲图》。此图苍秀朴茂,生(气)韵生动,应为石公佳作。一九五八年得于宝古斋,尚有一花卉卷亦精。此亦十年浩劫之幸存者,一九七六年故宫博物院退还者,欣然因题。黄胄。

石涛《面壁图》精品。此卷考为五十后所作。蓬题。

此为石涛较早之作,奇崛峥嵘,为清一代无出其右。黄胄同志珍藏属题。唐云、怀民同观,时一九六零年新获。稚柳。

瓶锡遗尘得上来,龙盘虎踞莫生哀。一枝自了千秋业,搜尽奇峰四面开。白龙潭上呼龙出(起),势挟风雷声撼山。一画何妨由我立,恨无臣法识荆关。此图或谓有荆关遗法。徐邦达。

石涛《面壁图卷》

炎黄艺术馆黄胄先生旧藏《面壁图卷》,为明末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所作。

石涛生于1642年,卒于1707年,为明朝皇室后裔。他出生时已是明朝末年,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明朝宗室及遗臣相继在南方建立了几个南明政权,如弘光、隆武、鲁王监国等,远在广西桂林的石涛父亲——靖江王朱亨嘉也自称监国,很快失败身亡。当时名字还叫做“朱若极”的小石涛被宦官(即后来的喝涛)带到全州(古称“清湘”),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法号“原济”。此后他云游长江流域,遍访名山,精研禅理,1666年定居宣城直到1678年。此后开始艺术发展的第二阶段:金陵时期(1678-1686)。大约在1687年左右,石涛离开金陵到扬州,之后于1690年北上做了近三年“北漂”,在北京接触到大量的皇家和私人收藏,见识与境界都有大幅提升,代表作《搜尽奇峰打草稿》即作于这一时期。1692年秋南还,定居扬州建“大涤堂”,并于1697年离佛入道,直至十年后离开人世。

黄胄《梅花》(仿石涛笔意) 1995年

黄胄先生极为喜爱石涛作品。在画跋中多次提及石涛,曾云:“石涛不食他人残羹,故有石涛。而食石涛残羹者,三百年大有人在,近代尤甚。”在艺术上倡导“走生活之路”的他,尤为赞赏石涛“自生活中来”的艺术:“自元明以来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倾向愈来愈重。清代近三百年有自己面目的画家屈指可数,不过石涛、八大、石谿、渐江、新罗、龚贤、虚谷、伯年等人而已。”“常深入生活自能有本人风格,强似食他人残饭。石涛有此语,亦自生活中来”。

根据画后题跋可知,黄胄先生是1958年在北京琉璃厂宝古斋购得这件《面壁图卷》的。1957年他的《洪荒风雪》在“布拉格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节”上获得金奖,这件喜事却让人高兴不起来,因为当时社会上已经开始了一场大的政治运动——“反右派斗争”,一次文化部的会议上,黄胄本来想发言,因为看别人很踊跃,就把发言的条子撤了回来,但之后与会发言的人都被定为了“右派”。《洪荒风雪》的颁奖会也成了对他的评判会(见“黄胄得了一个国际大奖,但是颁奖仪式是由他作检讨。”),有人说他是因为没机会发言才没有当上“右派”。因为此类事件影响,1957年之后黄胄便不怎么爱画画了,特别是主题性绘画。工作之外的空余时间都用来去琉璃厂、地安门的古玩店和文物店转悠,为了换古画才动笔。这件作品也是此一时期用多张售价10至20元的毛驴换回来的。

为了观摩鉴定古代书画,黄胄结识了不少书画鉴定家和画家,如周怀民、李苦禅、徐邦达、张葱玉、杨仁恺、刘九庵、于非闇、许麟庐等前辈。这件作品后有黄胄、谢稚柳、徐邦达题跋。黄胄先生考证这件作品为石涛“五十后作”,或为描绘“武夷山风景”,可能因有“六六、三三”等语及画面高人打坐而联想“达摩闭关面壁”等典故,定为“面壁图”;而谢稚柳先生认为这是石涛早年所作。

黄胄《飞云顶》1980年

题跋:飞云顶上看青天。石涛观山图。庚申大暑在黄山。黄胄写。

画上石涛题诗,也出现在其《黄山八胜图》(现藏日本住友泉屋博古馆)之《白龙潭》上,字句稍有出入,《白龙潭》题诗为:

高人修白业,朝对白龙潭。

石上呼龙出,岩前构草庵。

何以疗晨饥,采药常盈担。

种桃不计岁,面壁遗尘贪。

只明峰六六,莫辨语三三。

从人问迷津,引手当指南。

伊予忆仙源,梦寐怀幽探。

辗转忽十载,春风乘舆篮。

有幸晤芳躅,握手成长谈。

一听鸣弦泉,再坐十笏龛。

到此积虑消,胜览如沉酣。

出阻在穷境,险历固所甘。

天都晦风雨,何日舒晴岚?

飞步出空外,鸾鹤方同骖。

桃花源白龙潭?(或为“上赠”)冰琳上人,苦瓜和尚济。

石涛《黄山八胜图》之《白龙潭》(日本住友泉屋博古馆藏)

“济山僧”和“苦瓜和尚”都是石涛驻扎宣城期间常用的名号。《黄山八胜图》未标创作时间,汪世清先生认为,《白龙潭》上题诗为“康熙丙辰三游黄山所作”。康熙丙辰年为1676年,这与石涛1666年初上黄山至今“辗转忽十载”正好契合。这件《面壁图卷》上,除了作者石涛和收藏者黄胄的印章之外,还分别钤有“愚山”和“芃园曹氏平生珍赏”两方印。“愚山”指的是著名文人、“清初六家”之一的施闰章(1619—1683),而“芃园曹氏平生珍赏”所有者为曹步郇。施愚山是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顺治六年进士,石涛在宣城期间与其相识。曹步郇是山西阳邑(今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人,当今的明清书画中常能看到他的收藏印,其生卒年不详,一说是康熙年间人,也有人认为他的生年较晚。以施愚山生卒年来看,这件作品的创作应不晚于1683年,即石涛居宣城或金陵时期,年龄大概在35至41岁之间。而以题诗内容来看,这件作品或许原名就叫做《白龙潭》,这也是石涛和当时其他画家如梅清等描绘黄山胜景的常用主题之一。

石涛《自写种松图小照》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品完成于1674年,时年作者32岁

黄山白龙潭实景(图片来自网络,余美花摄)